停更公众号快有半年时间了,现在决定复更。

这半年我干了些什么呢?依旧忙碌地工作,打了三个月的游戏,废寝忘食地研究历史和技术,以及思考未来。

我常发现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迷茫,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这似乎已经变成这个时代的通病:面对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青年人感到迷茫和焦虑。

就像周杰伦在「红模仿」里唱的那样:

如果你对未来产生恐惧 眼前雾濛濛一片
那是因为你没把眼镜给擦干净

我想我可能把眼镜擦亮了一些,有感于此,下面是我的一些分享和对本公众号未来的一些思考。

斯托克代尔悖论

先讲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詹姆斯·斯托克代尔是一名美国海军中将。1965年,他乘坐的飞机在北越被击落,而后被俘。

斯托克代尔在北越被关押了七年半的时间,获释后获得美国最高军事勋章:荣誉勋章。

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慕名对他做了一次访谈。

柯林斯问:你是怎么熬过这严刑拷打的8年?

斯托克代尔答:因为我从不对故事的结局失去信心,我从不怀疑我可以出来,而且最终会成功。回忆起来,这归功于我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不会出卖自己。

柯林斯问:哪些人最终没能活着出来?

斯托克代尔答:这简单,那些乐观主义者嘛。

柯林斯觉得很奇怪,于是斯托克代尔补充道:噢,他们这些人会说:「圣诞节之前,我们一定出得去」。圣诞节到来了,然后又过去了。他们又说:「复活节之前,我们一定出得去」。复活节也到来了,然后也过去了。然后是感恩节,然后又是圣诞节。最后,他们抑郁而终。

最后,斯托克代尔总结道: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你不能把信念与原则搞混,信念是你一定会成功,这点你可千万不要失去了;而原则是你一定要面对现状中最残忍的事实,无论它们是什么。

柯林斯后来把这个故事写到了一本书中,书名叫「从优秀到卓越」。我认为该书对我最有价值的就是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很好地讲明白了一个人该怎么渡过迷茫期或困难期。

悲观和乐观

我们常常会把人分为两类: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

乐观主义者总是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更容易看到生活中好的那一面;而悲观主义者则恰好相反,总是在杞人忧天,也更容易看到生活中坏的那一面。

一般我们都会认为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要好。

但纯粹的乐观主义者和悲观主义者都容易迷茫。因为纯粹的乐观主义者在遭受社会的毒打后,就容易变得消沉起来,从而对未来产生迷茫。纯粹的悲观主义者由于对未来本就不抱期望,自然也容易迷茫。

老毛在「论持久战」中就提到这两种人: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分别对应着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

老毛驳斥了这两种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且片面的,一句话,不科学的。

在我看来,纯粹的乐观和悲观都源自于懒惰。

纯粹的悲观主义者厌世,消极被动,困难一来便想着丢盔卸甲,是懒战的一种表现。

纯粹的乐观主义者则容易自大和轻敌,充满激情,但容易自我感动,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实际上是懒于分析的一种表现。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也就是在战略上要保持积极乐观,而在战术上要保持谨慎悲观。但想要保持这一点很困难,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到。

战略上保持乐观,必须得有强有力的信念作为支撑;战术上保持悲观,则要求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做好每一个小决定。

信念

前面我说我把眼镜擦亮了一些,那什么是擦镜布呢?

信念。

信念源自于自信和共鸣。

我的自信源于过往的经历。上学时的一次次考试,工作中收获同事的尊重和赞誉,文章来自读者的赞美和鼓励,这些都不断地增强着我的自信。

虽然也会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打了这么年DOTA还是这么菜;打了这么多年篮球还是这么菜;工作快十年了还没做出一款爆款游戏……

但我一直坚信只要全力以赴,就一定能做成自己想要做成的事情,这便是我对自己的信念。

共鸣则来自于阅读,思考和实践。

我在业余时间广泛地阅读了信息技术,数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政治,传记等诸多领域的书籍,最后我渐渐悟到所有知识最终是相通的,它们都指向着某些更普适的规律,这便是哲学,这是第一层共鸣。

这些规律能指导实践,当它们在实践中真正起作用的时候,便更能引发第二层共鸣。

共鸣的力量更强大,那是一个人找到了组织的感觉,就像是宗教信徒找到教会,或者像无神论者找到了科学规律。

最终,所有的这一切内化为智慧,逐步构建了我的世界观,这便是我对做事情的信念。

信念来之不易,需要平时不断地去尝试,自我验证,形成正反馈,并付出大量的努力去学习和思考甄别。而信念一旦形成,就很难被击垮。

战略上的乐观来自于信念,在迷茫时,信念会支撑你走到目的地;战术上的悲观来自于对困难的充分估计,对潜在失败原因的考察,对每个细节的投入和用心。

未来的一些交代

一年前,我以「为什么思考为什么很重要」为题,开启了一个新篇章。一年下来,写了十二篇文章,离三十篇的目标相去甚远。

说实话,挺难的。

因为首先我绝不写纯技术文章,这里更像是我的第二战场;其次绝不人云亦云,无病呻吟,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最后便是过去的一年实在太忙碌,必须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空来写。

随着不断地写,我和读者的预期也在不断拔高。大部分题目提纲都拟好了,却难以下笔;有时候则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已写好了,发给密友看后评价一般,便腹死胎中了。

那么这个公众号的未来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考察我的初心是否达到了。我成立公众号的初心是用「文章的输出」来倒逼「阅读和思考的输入」。

达到了吗?

达到了。

够吗?

还不够。

所以?

继续吧!

下面是对读者和自己的一些交代。

Q:公众号主要关注哪些方面?有目标读者吗?
A:关注一切我感兴趣的方面,包括未来趋势,科普,历史,心理学,数学,经济学,政治,健康等。没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如果要有就是好奇心强。我希望读者更多的是觉得我本身有趣有料而关注,不带太多目的性。

Q:同时关注这么多方面,太杂了,不是不符合你经常说的「二八定律」吗?
A:恰恰相反。创新大多都来自于学科交叉,知识本身具备网络效应,了解的越多,就越能融会贯通,这个社会也更需要T型人才。可是,如果走马观花则不如不去学,必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深入本质和原理。我会花更多的时间穿透一个点,然后沉淀成文。

Q:公众号大概多久更一次?
A:没法保证,两周更一次的概率大于30%,一个月更一次的概率大于90%。

Q:更的太慢了,为什么不能做到一天一更,或一周一更?
A:相对于数量,我更看重质量,如果没法保证质量,我宁愿选择不更。毕竟写作首先是为了提升自己,然后再是为了启发读者。

Q:技术博客还维护吗?
A:当然维护,不过频率可能会更低一些。

Q:为什么文章不能留言?
A:微信的限制,18年后新开的个人公众号一律无法开通留言功能,除非绑定公司,变成企业号。

Q:不能留言不就没法讨论了吗,想要反驳你怎么办?
A:等我搞定留言之前,可以通过公众号后台私信我的方式来进行讨论和反驳。

Q:未来会不会组织一个微信群或读书会?
A:微信群暂不考虑,对我自己和大家都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打扰;读书会正在考虑,不过读书会必须要能持续带来价值,否则就会变成形式主义,造成损耗。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感谢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