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给了我较强的震撼。
比较优势理论推动了自由贸易,导致全球化和国际分工,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理解了比较优势,便可理解全球化的成因,中国为什么成了世界工厂,加入WTO怎么让中国受益;进一步也能理解为什么特朗普能上台,以及美国为什么要发动贸易战。
比较优势
假设中国工人2小时可以生产1个玩具,4小时可以生产1块电路板;而美国工人1小时就可以生产1个玩具,1小时生产1块电路板。
要生产出1个玩具和1块电路板,中国工人需要花费2+4=6小时;而同样的工作美国工人只需要花费1+1=2小时。可以看出美国工人不论是在生产玩具还是生产电路板方面效率都是碾压中国工人,具有「绝对优势」。
如果按照明清朝统治者的思想,美国不论是生产玩具还是电路板都碾压中国,应该闭关锁国不跟中国进行贸易,自己负责生产玩具和电路板。正所谓「天朝地大物博,物资丰饶,足以自给自足,根本不需要与夷人互通有无」。
李嘉图则不这么看,他关注到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就是代价,因为时间和资源有限,选择了做A,意味着舍弃做B,B就是A的机会成本。
国家 | 生产1个玩具的机会成本 | 生产1块电路板的机会成本 |
---|---|---|
中国 | 2小时,可生产0.5块电路板👍 | 4小时,可生产2个玩具 |
美国 | 1小时,可生产1块电路板 | 1小时,可生产1个玩具👍🏻 |
可以看出,生产1个玩具的代价,中国低于美国;而生产1块电路板的代价,美国低于中国。之前美国相对中国的全面绝对优势,在机会成本这里则变得互有高下。
这就是比较优势,中国生产玩具的机会成本低于美国,所以中国应该全部生产玩具;美国生产电路板的机会成本低于中国,所以美国应该全部生产玩具。
让我们看看,按照李嘉图的说法,会发生什么情况。假设中国工人依然工作6个小时,但全部用于生产玩具,则能生产6/2=3个玩具;而美国工人依然工作2小时,但全部用于生产电路板,则能生产2块电路板。
相同的工作时长,如果大家各自生产,总共能生产出2个玩具和2块电路板;而分工生产,则能生产出3个玩具和2块电路板。从总体来看,孩子们凭空又多了一个玩具,而大家生产的时长却没有增加,多好!
这就是思想的力量。与程序里的算法一样,好的算法和差的算法运行结果一样,但是好的算法只需要1秒,而差的算法则需要1天。
全球化与分工
于是,在比较优势理论的指导下,强国用枪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弱国,全球各国在战后开始了分工和自由贸易。
中国也于40年前开始了改革开放,20年前加入WTO,从此GDP扶摇直上,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成为现今公认的世界第二强国。
如今的全球化分工中,中国的角色是世界工厂。为什么中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呢?
首先是中国拥有数量巨大的廉价劳动力,欧美人均工资高,而中国人均工资很低。所以为了省钱,资本肯定会选择更廉价的劳动力。而且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吃苦耐劳,如果不是吃不上饭,工人很少会罢工。因此,庞大低价且优质的劳动力,使得中国在中低端制造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比较优势。
其次是中国的政府非常鼓励招商引资,同时开动马力搞基建,货物的运输和流转效率非常高。而且人民币始终维持一个较低的汇率,使得出口的货物显得非常便宜,从而使得「中国制造」物美价廉,横扫全球,成为世界工厂。
成为世界工厂吸引了无数外资进入中国,为中国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巨大的出口也为中国赚取了巨量外汇,这些都是中国经济能蓬勃发展的基础。
而欧美等强国,由于其人才优势,具备创新的比较优势,则负责了更为高端的设计和精尖制造工作。
比如当今市值第一的苹果公司的产品iPhone和Macbook,在美国设计,然后全球采购零件,最后在中国组装成品。整个供应链极大的降低了制造成本,从而为苹果赚取了不菲的利润,推动其市值不断上涨。
分工的代价
可以看到,由比较优势带来的自由贸易,推动了全球化和分工。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也使欧美的资本受益颇丰。看起来是一个双赢的好事,那么为什么美国还要发动贸易战?
凡事皆有代价,快乐的代价便是痛苦。 ——张小娴
凡事皆有代价,那么比较优势的代价是什么?全球化和分工的代价又是什么?
回归到开头玩具和电路板的例子。
如果中国工人都去生产玩具,美国工人都去生产电路板;那么便意味着美国的玩具厂工人失业和中国的电路板工人失业。失业则意味着失去了收入来源,重新选择就业,则需要重新学习。这又意味着要付出额外的成本,雪上加霜,恶性循环。
如果长期失业,人们就会不满,社会就会动荡,积压的情绪需要宣泄。而4年前特朗普的意外上台,就是这些因为这些在全球化分工中被逐渐淘汰的底层白人所要寻求的变革。
另一方面,表面上虽然大家的工作时长没有增加,生产的东西却变多了。然而中国工人的工作品质却下降了。越是低端的制造业,越需要付出体力劳动,也越枯燥。所以虽然时间没有增加,但是中国工人却变得更累了。表面上看制造的东西确实多了,但是有一部分人工作的品质却下降了。
这就是比较优势的另一个代价,即在分工中,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都是一颗螺丝钉,做着重复且枯燥的活。
凭什么欧美人一直都上班8小时悠哉悠哉,享受着高福利高工资;而中国人就得一直累死累活的干一些低端活,还拿着低得多的工资?
宁有种乎?
所以中国要谋求往高端制造业上发展,争取把比较优势逆转到高端制造业,让中国劳动者也过上宽裕和轻松的日子。「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等计划就是这样出台的。
然而这样必然会打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利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欧美又怎么会坐看自己的利益被蚕食?这就是美国发动贸易战的一个重要原因,打击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同时将美国底层白人的穷困潦倒归咎于中国人抢夺了他们的就业,转移内部矛盾到中国。
启示与未来
所以比较优势就是错的吗?我们就应该抛弃全球化,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全面脱钩吗?
当然不是,我们从全球化中受益,从一穷二白,变成世界工厂,并与欧美等资本的利益深深绑定在一起,使得他们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有所顾忌。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未来结局也许会走向一个均衡。
比较优势跟囚徒困境有一定类似。从全局来看,生产力和效率确实提高了;然而偏低端制造业的国家则容易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导致很难发展高端产业,使得国民经济很难富裕;而偏高端制造业的国家则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引发失去工作的底层人民的不满。各有各的问题和角度,国情也不一样,所以博弈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在「博弈与合作的进化」中,我提到了重复博弈的最优策略:一报还一报。在面对打压时,一方面我们要立即抗争并予以对等反击,一方面我们还要继续保持对我们有利的开放,争取合作的机会。
然而在统一的集体内,如果大家愿意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有所牺牲,则比较优势就能带来更大的利益。比如公司,军队和国家都是如此。
一个将军的射击技术比士兵好,所以就要冲到前线去作战吗?并不然,将军的指挥技术比士兵好得多,而士兵的射击技术也不会比将军差太多。所以士兵在射击上有比较优势,应该去前线杀敌;而将军在指挥上有比较优势,应该在后方指挥。
一个大公司的CEO也不必经常下场做业务,而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到公司的战略,人才和文化上面,其他事情则充分授权其他人来做。
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就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